1
1
2
3
4
5
6

Yuan Museum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举办艺术家于洋2022年装置雕塑个展“我的剧场:贫穷之后的贫穷”。

贫穷艺术诞生于艺术家的想法,这些艺术家更适合被定义为工匠和雕塑家,因为他们想使用由贫瘠、废弃的材料组成的“字母”来表达一个原创的信息。Germano Celant 以1970年“概念艺术、贫穷艺术、大地艺术”为理念的展览和写作概述了该运动的理论和总貌。在这些作品中,他指出,这种艺术表现在“将术语缩减到最少,使符号变得贫瘠并将其还原”。材料的使用回到了最纯粹的状态,和艺术家创造了一种亲密的关系。贫穷艺术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其作品集中在两个基本方面:首先是实验性材料,其次是对材料的操作和布置。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原始状态的材料:通过运用极佳的创造性技能,材料可以被重新利用并转化为艺术。

于洋的创作理念应该是源于意大利的贫穷艺术,但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年青艺术家,基于生活的环境和人文背景,对于贫穷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不光是物质方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也反映了当下艺术家们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只有在思想上不断地挑战才能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于洋的作品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的作品用一种方法和一种语言组成“杂•物”。杂物,那些次要的、非主流的、零碎并且包围着我们生活的物品。艺术家更加的愿意,将物品替换成物体,因为那样,物品的功能性便消失了,留下来的大概就是存在于雕塑范畴中的“元语言”。此次展览的最新作品,是对以往作品的反思和不破不立。彻底从形式里面摆脱出来,从而进入完全的潜意识创作之中。

以往的美学是纯正的、标准化的、中心式的,而在当下那些混杂的、不纯正的、不标准的、去中心化的“美学”正在铺天盖地而来。物,在海德格尔那里是消融在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抽象容器之中的世界象征,因此随处可见,在眼前也在我们的身后,远离我们同时也亲近我们,所以他进行了“物的追问”并且没有尽头。至于雕塑,劳伦斯用“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来阐述了现代主义雕塑到极简主义出现是如何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变革,而就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让“物性”在弗里德的“实在主义”中产生了区别于形式主义的核心价值。